微塑料指直径小于5 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,种类主要包括聚乙烯(PE)、聚丙烯(PP)、聚苯乙烯(PS)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(PET)和聚氯乙烯(PVC)等[1],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。初级微塑料主要来自于洗涤和化妆用品,近年来,在洗面奶、洗手液、牙膏、肥皂和磨砂膏等日用品中都检测出微塑料[2]。除了日用品,医疗领域也会产生初级微塑料,例如各种药物的输送载体:脂质体、纳米颗粒、纳米凝胶和生物纳米胶囊等[3]。次级微塑料是由较大塑料碎片(如塑料大棚薄膜残留物、工业垃圾、生活垃圾等)经过物理、化学和生物驱动等过程,破碎降解后变成的较小塑料碎片[4]。


微塑料最开始是在海洋中被发现,据调查,2010年有4.8~12.7 t陆地塑料废物被排入海洋环境[5],随着海水中塑料碎片越来越小,其会被水生生物摄入体内,摄入后会在消化道中堆积,导致水生生物食欲降低、体重减轻,甚至死亡。较小的微塑料会进入海洋生物的内分泌系统,造成炎症以及生殖系统紊乱,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能力[6]。与海洋环境相比,土壤中微塑料污染形势更加严峻,2016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土壤中存在的微塑料是海洋中微塑料的4倍以上[7],并且据估计每年进入土壤环境中的微塑料已经超过43万t[8]。土壤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中塑料大棚的使用、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沉降。微塑料会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、结构和功能,对微生物群落造成影响,例如PE和PVC能抑制土壤中二乙酸荧光素水解酶活性,刺激脲酶和磷酸酶活性,降低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[9]。除此之外,微塑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强大的吸附能力,可以作为重金属、有机物、抗生素等的载体[10-11],通过层层营养级进入动植物,引起动物肠道菌群失调和炎症,并最终进入人体,危害人类健康。


纵观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查询到的近年来(2013—2019年)关于微塑料的学术论文,有关土壤中微塑料的研究逐年增长,说明土壤中微塑料已经引起大家的持续关注,但是关于土壤中微塑料共迁移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。笔者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来源、分布、检测方法和迁移行为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,分析了其与负载污染物的迁移机制以及影响迁移的因素,一方面为治理微塑料污染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,另一方面给未来的微塑料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