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: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毒性

MPs一般根据其来源分为初级和次级类型。主要的MPs是原生塑料生产颗粒,广泛存在于家用和工业产品中,如洗手液和洗面奶、化妆品和沐浴露。相比之下,次级MPs是由于较大的塑料碎片的分解而产生的。根据个人护理产品(PCP)的消费量,估计在过去50年(1970-2019年)期间,全球水生环境中积累了多达30万吨PCP衍生的MPs 。值得注意的是,MPs具有较大的表面积,表面疏水性强,容易吸附污染物,包括微生物、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。这些特性增加了MPs污染的复杂性和相应的毒理学评价。在此背景下,此文从暴露途径、生物分布、潜在毒性和潜在机制四个方面综述了微塑料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,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基础。

(1)暴露途径
摄取 —— 吸入 —— 皮肤接触
(2) 生物分布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吸收后,MPs可进入循环系统并进一步全身分布,潜在地损害各种器官或组织。Han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,气管内灌注聚乙烯(PE)-MPs在小鼠肺部积聚最多,其次是心脏、肝脏和肠道

MPs的迁移和分布不仅与血流、组织亲和力和扩散能力有关,还取决于暴露途径和颗粒特性。

(3)潜在的毒性:

结果表明,接触多聚物或较小的NPs可能会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损害,并随后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,这需要紧急披露和采取行动,减轻多聚物的环境污染,以尽量减少相应的健康风险。表1和表2根据目前体外和体内研究结果简要总结了MPs的潜在不良反应。

(4)毒性机制: